物聯網太籠統 消費者難心動

IOT(Internet of Things),我們稱為物聯網,描繪著萬物皆連網的生活應用與發展前景。物聯網基本精神是將各類功能產品,再加注網絡聯機與網絡服務的價值,使它變得具有更多功能彈性,提供更多內容服務,提升更多生活便利的新科技產品。

 

理論上,能接受科技商品服務的人,沒有人會否定它的存在意義與發展性,但問題是,它是籠統的願景方向、無特定的目標產品,是「研討型」議題,但對未來真正要花錢的消費者而言,物聯網可能只是漫無邊際的洗腦名稱或營銷詞彙而已,對於能否讓消費者心動或選購上意義不大。

若問物聯網是什麼?這點大家都不難回答(英文說一說,理念講一講,即可清楚傳遞);但若問推薦哪些物聯網值得買來使用?這問題就有點難(不易精準介紹)。尤其全球民眾,才普及擁有智慧型手機、也才開始每人手中漸都擁有了行動網路,對於大多數人們而言,還正高度迷戀「個人移動」智能終端下的生活便利,正享用取之不盡的網絡資源,正忙碌社群中的互動交流,以及實時通訊中的心情分享中。

所以,現階段消費者還正迷戀偏重在「人與人」之間的移動通訊網絡應用時,並不太容易讓消費者,快速移轉注意或產生興趣於較多設計在「物與物」連接的物聯網產品身上。

新興的物聯網產品,還會遇到應用整合功能的必要性或重要性問題。因為目前的物聯網產品大多主力擔綱在相對「旁支末節」的周遭事務,或是屬於從旁服務生活空間中的應用配角角色居多。

 

例如:傳統燈泡,在物聯網設計增值下,會成為可用手機無線調光的氣氛燈泡;傳統物理性氣壓計不好使用的汽車胎壓計,在物聯網的設計增值下,會成為使用電池的無線胎壓監測器。

若為傳承既有應用內容的物聯網產品,代表著原本已有解決方案,只是較不方便,但偶爾才使用一次的話,對消費者而言,就有要不要或有沒有必要,再多花錢去獲得這樣的便利選項。

因此物聯網對於現代不少消費者而言,又剛好處在是否要汰舊換新、以及有線與無線選擇上的尷尬時期。因為有沒有進行這樣的產品更新,差別只在有沒有得到更便利、更實時、更精準的實時聯機應用效果(原傳統產品也有解決方案,只是不方便)。

況且這種更換或升級,也要消費者額外的不小花費(綜觀初期物聯網無線產品,仍貴上傳統產品許多),同時有可能也要浪費掉還能用的舊式產品,才能如願獲得升級後的便利,是否成為現代多數民眾必要的消費項目,還得看消費者的思維轉變以及物聯網是否平價到位。

整體來看,當今個人移動智能終端與應用方興未艾的尷尬時期,要叫消費者開始熱情布局相對旁支末節、或實用效益與樂趣不這麼亮眼的物聯網周邊產品,如果再加上傳統產品功能也還能再撐一下的「不急迫」條件下,想讓物聯網很快地大發利市,現階段仍是不容易的事。

 

物聯網相關研討已有段時間了,仍見物聯網十分廣泛且無聚焦打算,繼續研擬與收集萬物皆連網的方向機會與願景理念。此刻也該是我們開始來反思物聯網的實力與魅力究竟何在了。

市場會冠上物聯網一詞的產品,目前大多是還不足自成主流產品線的周邊或輔助商品居多。例如:智能照明燈具(可調光選色LED燈泡)、智能牙刷(增值壓力感測並可傳送紀錄)、智能家電插座(可遠程開關)、智能溫控盒(配合家中空調遙控或自主控制溫濕度等)、智能鎖頭(配合移動終端或智能識別開關鎖頭)、無線胎壓監測器(配合移動終端或車上計算機進行安全監測)等等。這些算是目前市場上,最名正言順的物聯網產品,也較能用上物聯網的說法來營銷與施力。

反觀近年相繼走紅的各式新興產品,諸如:無人車、無人機、智能穿戴、VR/AR眼鏡等,這些產品邏輯上當然都屬於物聯網中的一員,但卻無一產品需要借力或靠攏物聯網一詞來營銷訴說於消費市場。

所以,只要是有亮麗主題應用的產品,最終都將以各自主軸功能或服務形式,自成一類明顯的產品領域名詞,來讓消費者關注理解與消費選購!

 

也就是說,物聯網除了推廣與教育民眾未來將有更多網絡應用外,對消費市場而言,物聯網頗多模糊也無助消費者認知與購買。

物聯網目前對消費者的推送、營銷、教育時點,現階段可能挫敗在太過「緊隨」還正熱烈的個人「移動生活」應用,重點與焦點很容易被主流的個人移動應用所稀釋,加上消費者目前還沒感覺一定需要置換升級成較複雜的物聯網產品,而且科技消費者大多也知道物聯網產品,不少效益是在提供廠商更多了解與服務消費者,部分人士會有所顧忌,因而會暫且忽略或繼續再觀望。

產品歷史也常告訴我們,很多好產品或好應用,都不是不好,就只是「生不逢時」。我們推測物聯網的普遍開花與盛行,要等待消費者需求重心的移轉時刻,舉例:從個人移動需求,開始轉移回到家庭與環境空間需求時。因此,也許物聯網再晚一些的東山再起,應該更為精準有效!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tech/j868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