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設計

因應城市化大規模成長的技術解決方案已準備就緒了,但必須要用的適得其所,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在中國和中東正從頭開始興建一些新城市,而同時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則持續變得更加擁擠。管理廢棄物、水質、交通、污染、公共安全和資產,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嚴重。

技術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但它不該是任何智慧城市策略的起點。為了能夠成功,智慧城市要把城市居民置於其策略的中心,而後塑造技術以實現該策略。

技術是推動者,居民是驅動力

5G、蜂巢式物聯網(IoT)、車聯網(V2x)、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和大數據(Big Data)等新技術是智慧城市中許多新應用的關鍵推動因素。其中一些已經面世,而另一些則還在開發之中。

但是,到目前為止,部署進展的速度仍很緩慢,而且主要是技術分散的專案。為了實現整體性策略成長,解決方案是非常簡單的:打造以居民為中心的計劃,也就是以人為本。

道理很簡單,但很少專案是這樣做的。事實上,從市場上現有可用的技術開始並想像各種應用(例如街道照明、智慧停車、自動駕駛等),而不是從問題開始,其實是更加容易的。

以技術為本將減緩進展速度

當企業從技術開始發展時,供應商試圖讓地方議會鎖定專有解決方案,其結果是市場趨於分散。這使得找出每項計畫的效益變得更加困難,因此讓決策者更難建立成功的商業案例。

對於智慧城市而言,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是類似於賈伯斯(Steve Jobs)在其一場著名演講中為成功產品所定義的方法:「你必須從客戶體驗開始,然後向後回推到技術。你不能從技術開始,然後再去找出所要銷售的市場。」

城市的居民想要如何生活?

任何好的智慧城市策略都要在規劃階段就將居民置於核心位置。同時還要提出並回答有關人們如何生活,以及如何與城市互動的問題。

例如,可容忍的污染程度?要優先推動電動車嗎?年長者應該得到多大程度的支援?城市如何變得更加安全?

唯有如此才能制定一個可長期運作的正確策略。一個沒有將居民放在中心位置並且居民不買帳的策略,承擔政治因素改變的風險也更大。

提供解決方案,而非產品

關注重點從技術轉移到居民,將對供應商產生重大的影響。每一座城市都是不同的。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優先事項和需求,因此不可能有一種適合所有情境的產品。

以智慧停車感測器為例,該感測器安裝在瀝青上以偵測是否有汽車存在。這在許多地方都可以正常運作,但對於優先考慮電動車的城市來說,安裝智慧電動車充電站可能會更明智。這些地點可以作為一個網路連接點(Point of Presence),不僅用於為車輛充電,而且還可收集關於停車位或甚至環境的更多細節資料。

提供解決方案而非產品的需求很明顯且不斷地在增加之中。這些解決方案需要根據每個地方議會的需求進行客製,不過,它們應該採用以標準為基礎的技術。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減緩部署速度的技術碎片化轉變為基於標準技術的解決方案碎片化,這將可產生相反的效果。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技術顧問、設計公司和系統整合商將在其中扮演核心的角色。

長期思考的重要性

要實施成功的智慧城市策略,還需要改變地方議會和中央政府的願景。

儘管規模要大得多,但這個問題與智慧家庭的問題非常類似。如果有人買了一些可以順利完成特定工作的新款小工具,但是它們不能無縫且順利地協同工作,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各種令人頭痛的問題發生。但是,即使其中的個別產品沒有那麼好,只要能夠正確地規劃智慧家庭策略,也可讓人們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這種情況在一座城市中將會被放大。智慧城市技術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是在全市範圍內。如果交通控制連結到與照明相關的鄰近相機,而所有這些設備又與相同的全市控制室相連對話,那麼,效率、安全和經濟效益將會大幅增加。

地方議會作為協調機構,與許多不同的智慧城市計畫並行運作。在各項舉措中保持一致的策略至關重要,而避免短期利益的誘惑也同樣重要。

避免目光短淺

「我們可以用這個預算購買多少裝備?」,這通常不是正確的問題。雖然今天在花俏的智慧交通照明系統上花費數百萬美元可帶來短期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最終可能會得不償失。

相容性的問題也要解決。被推薦的新系統是否適用於任何現有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它可以連接到現有的分析和管理系統,還是需要一整套新的控制系統?從長遠來看,它是否安全且可擴展?再次強調,使用像藍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Power)、蜂巢式物聯網和5G等標準解決方案,將有助於滿足相容性的需求。

智慧城市投資的評估應該建基於長期適應特定城市的以人為本的策略,而不是短期的成本。成功的智慧城市將是那些將長期策略牢記在心的城市,而居民則是創新的主要驅動力。

 

資料來源:EDN Taiwan 電子技術設計

https://www.edntaiwan.com/news/article/20190313NT71-people-first-design-for-smart-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