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行動支付方式共有四種類型: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行動帳單付款、行動裝置網路支付(WAP)和非接觸型支付(NFC)。此外,在海地等國家也開始出現行動服務營運商與銀行合作的支付方式。
許多公司提供了行動支付的解決方案,包括金融機構和信用卡公司、網路服務公司(例如Google)、行動通訊服務營運商、主要的通訊網路基礎建設商(例如Orange的w-HA)以及生廠行動裝置的跨國公司(例如Ericsson、BlackBerry和蘋果公司)。
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
在以簡訊為基礎的行動支付方式中,消費者透過SMS簡訊或USSD發送支付請求至一個電話號碼或簡碼,支付的款項由電信帳單或電子錢包中扣除。支付的對象在收到支付成功的確認訊息後提供商品或服務。由於在過程中通常不會提供消費者的實體位址,因此大多數接受簡訊支付的服務為數位商品,接受支付的商家透過多媒體簡訊(MMS)服務傳送消費者購買的音樂、手機鈴聲、壁紙圖片等。此外,商家透過多媒體簡訊也可傳送條碼,消費者可在商家處出示條碼並在掃瞄後換取商品服務。以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服務在亞洲及歐洲十分盛行。
消費者在電子商務網站結帳時選擇以行動帳單付款。在經過密碼與一次性密碼(OTP)的雙重授權後,支付的款項將會計入消費者的行動服務帳單中收取。這樣的方式可不需使用信用卡,消費者也無需在Paypal等線上支付服務網站註冊。因此行動帳單付款方式可直接越過銀行和信用卡公司。此類型的行動支付服務在亞洲國家極為流行,因為其具有安全、方便、簡易和快速的優點。根據調查,在部分亞洲國家,有70%的數位內容消費是透過行動帳單付款方式支付。
消費者透過網頁或額外下載並安裝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來進行支付。這種方式使用無線應用協議(WAP)作為技術基礎
QR碼是一種正方形的二維條碼。QR碼能夠簡單地將資訊輸入行動電話中,能讓輸入網址或複製一段文字變得簡單。
QR碼最早在1994年誕生。最早的應用為對倉庫內的貨品進行追蹤管理,QR碼是為了取代傳統的1D條碼而設計。傳統的條碼僅能儲存數字資訊,必須與資料庫對照後才能轉換為有用的內容。QR碼則可直接在條碼中儲存文字資訊,在亞洲和歐洲有著廣泛的使用。
在德國,一間名為GO4Q的新創公司在2012年10月推出了一項結合櫥窗和行動裝置購物的系統。該系統在2012年12月加入了行動支付的功能。GO4Q利用標準的信用卡支付系統,因此不受區域的限制。這套系統需要一次性的註冊程式才能使用。在消費者和商家方面,這套系統能在任何智慧型裝置(iOS、Android)上使用。MasterCard在2012年推出了另一款行動支付應用程式「QkR」,此系統在澳洲使用,並在紐約的洋基球場進行測試。消費者可使用應用程式掃描QR碼,選購食物或其他商品。
近場通訊(NFC)支付方式經常在實體商店或交通設施中使用。消費者須使用配備有智慧型卡的行動電話,並將行動電話置於感應器模組前。大多數的交易並不需要額外授權,但也有部分交易在完成前要求輸入密碼或使用指紋授權。支付的款項可由預付帳戶或銀行帳戶中扣除,或計入電信費用中收取。
NFC行動支付的普及速度與範圍目前面臨嚴峻的挑戰,這是由於缺乏支援NFC支付的基礎設施、複雜的生態系統、營運商架構和標準所致。然而,部分行動電話製造商和銀行對NFC行動支付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為。例如易利信和Aconite公司推出了幫助銀行建立讓消費者透過NFC進行行動支付應用的服務。